当前位置:

通辽市“一枚印章管审批 一条热线管便民”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

     近年来,通辽市把优化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头号工程以深化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为契机抓好市旗镇村四位一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治“痛点”“难点”、“堵点”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

(一)重组运行架构,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是抓细职责划转。依据相关部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按照“以划转为原则、不划转为例外”“宜划则划”“应划尽划”“全部门、整链条”原则,全面梳理行政审批事项。经过反复分析研判、沟通确认,制定了《关于调整通辽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通辽市政务服务中心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规定》,第一批19个市直部门、119项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划入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废止各部门原审批印章,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二是抓实职责融合。制定了《通辽市本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市政务服务局更名为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与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融合运行管理。优化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内部运行,突出审批服务主责主业,着重强化业务岗位设置,精干设置综合岗位,除了承担综合保障任务的科室外,重点融合设置了营商环境建设科、市场准入审批科、投资项目审批科、工程建设审批科、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审批科5个科室,承担原来19个部门的相关行政许可及与其相关联的审批事项。三是抓牢人员划转。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原则,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相关要求,制定了《市直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编制划转和人员转隶的基本原则》,从市直相关部门划转人员及编制60名,其中为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划转12名,为市政服务中心划转48名。四是抓严审管分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将审批与监管相分离,厘清职权边界,建立联动机制,明确行政审批服务局与主管部门在权责关系、收费管理、印章管理、现场踏勘及技术论证等方面分工。以公函、手机短信、微信、网络等多种方式实时推送审批与监管信息,构建审管信息双向推送机制、审管衔接协助机制、审管会商联络机制,实现审管工作既权责分明又相互促进,实现审批与监管工作无缝对接。

(二)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一厅一网双联动。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将政务服务大厅分厅设置,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受理社会事务、教育卫生、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法律服务等事项,变多类别分设单项窗口为全项受理的综合窗口,提供代办帮办、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等服务;企业(法人)服务大厅集中受理涉及企业的注册登记、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行线上“一次登录、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对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要件梳理,对审批事项逐项编制标准化的办事指南和一次性告知书,通过政府网站、宣传手册等形式向社会公开,简化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条件,使关联事项紧密连接、协同办理,实现了全链条、闭合式、整体性“车间式流水线”审批。

(三)延伸服务触角,一条热线管便民。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整合部门分散独立的审批信息系统,将主管部门专网和审批信息系统与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促进行政审批服务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互任、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020年,“12345”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正式上线。通过扩容升级、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建立“统一接收、及时分流、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第一批撤并33条没有特殊网络环境及专用软件平台要求的公共服务热线统一话务语音专线,市民在市内任何地区,只要拨打“12345”,就能实现咨询、建议、投诉、举报各类事项“一号响应”。对于市民反映的问题,按照管理层级和属地权限第一时间办理,让街镇对属地内发生的各类诉求事项具有统筹处理权力,职责范围内的尽快解决,不在职责范围内的,赋予街镇召集调度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处理的权力,有效破解部门与街镇之间“条块分割、管见脱节”的瓶颈问题,做到群众办事不出村、不出社区,真正实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