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华民族共同体
走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的准确内涵。必须准确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民族理论来源,根植于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内化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实践。必须系统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本讲架构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一、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一、十二个必须
二、四个共同
三、四个与共
四、四对关系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大一统历史理论
三、“两个结合”理论成果
第四节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文明是当代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绵几千年的伟大文明。伟大文明铸就伟大民族。在文明起源时期,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开辟了独特的向心发展路径,塑造了超越“邦”“国”概念的超大规模共同体。伴随着从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大一统国家的演进,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社会共同性和文化共同性在更深与更广的不断交替中发展前行,即使在分裂时期也从未停止。这一中华文明特有的大一统制度与精神,使中华民族得以克服一次次离散冲击,分而又合,塑造了多元一体的稳定格局。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成为各族人民最重要的任务。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重新组织起来,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领导人民创建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形态和文明内涵。与此同时,我们党在民族工作领域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方案,确立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本讲架构
第一节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地理与文明
二、国家与民族
三、多元与一体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一、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二、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团结进步
三、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
(史前时期)
伟大祖国拥有连续不断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距今 1.2 万年左右,动植物的驯化、陶器的生产、定居等文化要素在中华大地各处出现,部分先民率先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产。距今8000多年,各地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部分地区出现频繁交往。距今约6000年起,中华民族先民孕育出有鲜明特色且互动交流的多个区域性文化。以彩陶、玉器等为共同符号的文化纽带联结起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后又影响到今西藏、新疆和蒙古高原区域,形成了规模广大的早期中华文化圈。
距今5000年左右,各地出现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政治共同体,中华文明正式形成,进入万邦林立的“古国文明”阶段。距今约4100年,夏王朝建立,开启了具有“一统”观念雏形的“王国”时代,标志着万千邦国族属进一步汇聚交融的新起点
正是在史前时期,中华大地的农耕、渔猎、畜牧等经济形态不断互动与演进,各区域文化不断交流互融,各族群不断迁徙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和发展格局。
本讲架构
第一节 中华民族起源
一、中华大地早期人类与文化
二、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三、区域文化的早期交融
第二节 华夏初立
一、邦国林立
二、王国初统
第三节 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
一、连续演化
二、创新发展
三、包容开放
四、从分到合